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手機選單
:::

人文歷史篇

    資料來源:永安區公所       

    永安仔

    高雄市永安區舊稱「永安仔」,是高雄市沿海人口最少行政區,但因烏早期鹽田的生產和日治時代以來的養殖漁業發展,使得永安區雖然到民國三十九年才從彌陀區劃分出來,成為獨立的行政區,但其深具地方產業特色,創造出來的養殖漁業產值是相當驚人的。 

    近年來,在發展一區一特色的政策當中,永安區不但以石斑魚的養殖揚名全台,更把自然生態、人文歷史和地方產業納入導覽系統。並於2000年起推出一年一度的「石斑魚節~永安心.石斑情」系列活動,結合產業、人文和生態資源,讓慕名而來的觀光客對永安有了更深刻與多面向的認識,也使得永安區成為高雄市沿海最具魅力的地區之一。

    永安區北至興達電廠與茄萣區為界;西至本區新港里海岸線,在台灣海峽有6.8公 里的海岸線,東北和路竹區相壤,東南與岡山區為鄰,南邊以阿公店溪與彌陀區為界。永安區在日治時代屬於仁壽里,光復後一度仍隸屬於彌陀區。民國三十九年地方士紳黃文壽、薛金能等人提倡分鄉,並依地方自治及區域調整劃分法,以永保平安之意,核准以「永安鄉」為名,並納入永安、保寧、維新、永華、新港、鹽田等六個村落,隨著2010年12月25日高雄縣市合併,也改制為永安區。

    永安鹽場

    位於台灣西南沿海的永安區,南以阿公店溪下游與彌陀區為界。近百年來永安的產業和聚落也隨著阿公店溪的氾濫和整治,以及內海環境的消長息息相關。永安地區所處的台灣西部海岸線上,過去是一個沙洲、瀉湖遍佈的區域,是 「舊蟯港」內海的一部分,公路以東,今日維新里的竹仔港一帶地勢稍高,是永安最早發展聚落的區域,早在明鄭時代就有漢人進入種植甘蔗,到晚清中葉以後則在內海圍築魚塭和鹽田的在地產業。

    對海岸變化影響較劇烈的則是民國七十二年中油公司開始在永安區新港里區域,興建大規模人工島及延伸長達茸(10公尺的海上防波堤),並在港灣內抽砂,使之成為深十四公尺的專用港,並利用抽砂填築出 75公頃的新生地,作為永安液化天然氣的用地。

    諸此措施也造成了阿公店溪兩側彌陀區和永安區海岸線的消長,但在防波堤北側的永安區受到海堤的遮蔽,再度形成砂岸。

    雖然阿公店溪整治和堤防的興建,在某個程度上降低了天然災害的發生,但工業區的進駐也改變了永安的環境。永安工業區成立於民國六十四年,並且搭上了台灣七十年代經濟起飛的列車,在全盛時期,進駐的中小企業廠商曾經高達一百多家。

    民國六十七年佔地131公頃的台電興達電廠動工興建,廠區跨本區北邊及茄萣區,為國內經濟發展提供充裕的電力,但對本區的生態產業環境也造成某一程度的衝擊,在本區有長達二百多年歷史的曬鹽產業 ,就因為火力發電廠的煤灰,造成曬鹽品質低落,永安鹽場因而走入歷史。但興達電廠對地方建設的回饋也使得本區的基礎建設獲得經費挹注。

    今日的永安,早已從過去的內海漁撈牽罟和曬鹽為主的生產型態,轉變為以養殖魚塭為主要產業,及周邊興達火力發電廠、中油天然氣接收站等能源產業的進駐,相當程度的改變了永安人的生活面貌。儘管如此,永安地區傳統的生活型態,包括聚落生活及宗教信仰,仍保留在民眾生活之中。

    永安區雖然和鄰近的彌陀、茄萣一樣,養殖漁業十分的發達,但因為永安的養殖業係直接抽取地表海水養殖,因此並未發生沿海養殖鄉鎮的地層下陷的問題,也突顯產業和環境的共生共榮的積極意義。

    :::
    ▲開啟 ▼關閉